余秋雨散文读后感(余秋雨散文读后感300字)

  • 2025-10-25 02:00:36
  • 14

本文目录一览:

余秋雨散文垂钓读后感

我反复地掂量书里所有的篇章,跟着余秋秋雨追索文化生成的奥秘,感受文化历史的兴衰。最后不得不叹服:这么多的.人文史料何以汇聚到了余秋雨这便充满灵性?渐渐,和余秋雨对夜雨的诗意一样,有了一点新的思考。三 静静的夜里,我开始用心解读余秋雨的阅读,再次翻开《山居笔记》。

余秋雨在散文中说道“一个更加物质,一个更加精神”,“一个是喜剧美,一个是悲剧美”,“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,但加在一起才是完美的人类”。的确,人类在演绎故事的时候,皆因为不同的人生观而丰富了结局,让旁观者更觉况味无穷。

余秋雨散文读后感精选范文【1】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,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,而表现为一种情怀,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。散文一字一句都感于心,思于心。其人,其文,始终是心头情感的沉积;其思,其忧,更是我们精神所皈依的图腾。

余秋雨《道士塔》的读后感

《道士塔》读后感1500字(一) 近日在家闷着甚觉无聊,于是随手拿起了几年前读过的一本书,叫《文化苦旅》,是余秋雨先生在十几年前的作品。

《道士塔》读后感2000字(一) 莫高窟大门外,有一条河,过河有一溜空地,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。塔呈圆形,状近葫芦,外敷白色。从几座坍弛的来看,塔心竖一木桩,四周以黄泥塑成,基座垒以青砖。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,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。夕阳西下,朔风凛冽,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。

《道士塔》读后感1 《道士塔》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,篇幅不长,讲述了一个敦煌的道士,曾经无人知晓,但他所做的事情让人们开始注意他。他被记录在历史里的一个隐晦的角落中。他,叫王圆篆。 他原来是个随处可见的农民,逃荒早甘肃,做了道士。不幸的是,他当了莫高窟的家。

《道士塔》读后感100字(一) 《道士塔》出自余秋雨的《文化苦旅》,这本书有很大的文学价值。内容是这样的:莫高窟大门外有许许多多僧人圆寂塔,有一个修建年代近,它的主人竟然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王圆渌!王道士在做主持时,发现了一个隐藏的洞穴。

《道士塔》是《文化苦旅》中的第一章,这本书记录了余秋雨在旅途中看到的名胜古迹以及他的感受。

《道士塔》读后感2 感看着蓝蓝的天空,白白的云,每每想起余秋雨的《道士塔》我的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。在莫高窟有几座道士塔,塔中住着一位姓王的道士,他看不惯敦煌石窟壁画和雕像,就找人将雕像砸碎,将壁画涂坏。

余秋雨的重峦叠嶂间的田园读后感!!!急!!!周一就要了!!!

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,任何一个时代,文化都会分出很多层次,比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复杂得多。余秋雨先生认为,由于人格的不同,我们眼前便出现了这样的重峦叠嶂——第一重,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;第二重,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;第三重,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。

重峦叠嶂间的田园解读,重峦叠嶂:一语双关,既指田园处于自然山水之中,又指陶渊明曾很长一段时间不为世人所知。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的文化人格,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,也不像对于三国群雄那样热络,处在一种似远似近、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。

在行为上有点故意,有点表演,有点“我偏要这样”的做作,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;而且,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,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,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,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,回归僻静的田园。

正是高远的心怀,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。而且,即便处在边缘,也还是充满意味。什么意味?只可感受,不能细辨,更不能言状。因此最后他要说:“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”——余秋雨《重峦叠嶂间的田园》………陶渊明诗中出现的“南山”,成为一种象征。而非实指某座山。